《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于2012年9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批准,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成就,通过参观科普场馆、野外台站、进沙漠体验、专家报告、师生讨论、印发宣传册、板报展览、以及建立科普网站等多种形式传播荒漠环境与保护的科普知识。旨在帮助公众认知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环境危机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成果,让公众认识到荒漠化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启发他们的科学萌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 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新疆水资源的形成、分布与主要水文特征是地理位置和地貌结构两个自然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具有典型的干旱区特点:
1)新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分布区域差异很大,且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新疆的西北部分地表水资源有729.3亿m3,占全疆地表水资源量的93%,而东南部仅占7%。伊犁、阿勒泰地区是全疆地表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是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的面积仅占全疆的1/10,但水资源量却占全疆的1/3。天山北坡经济带集中了全疆约50%的经济总量和24%的人口,而水资源仅占全疆的7.4%;吐哈盆地及准东地区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富集区,但水资源十分匮乏。由于新疆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格局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缺水严重,天山北坡一带和吐哈盆地,现状缺水率超过10%。
2)新疆的河川径流量年际变化平稳,而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春季占年水量的10%~20%,夏季占50%~70%,秋季占10%~20%,冬季占10%以下。河流水资源具有“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全疆春季水量比例最大的是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准噶尔西部山区河流区,春季水量占年水量的45%~50%,春季比例最小的是高山冰川补给为主的昆仑山区河流,只占年水量的10%以下,春季水量有助于农作物的灌溉,但由于水量少易发生春旱。
3)新疆的大部分河流流程短,水量小,年径流量不足1亿m3的就有487条,占总径流量的9%左右。受年降水量年际变化率的影响,新疆北部山区和天山东部山区河流的年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而天山西部、中部与昆仑山区河流年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
4)新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高,但单位面积产水少。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新疆人均水资源量约5125.2m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列第四位(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310m3)。但是单位面积产水量仅5×104m3/km2,为全国平均的1/6,列全国倒数第三位。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每km2可能蒸发的水量约为100-150×104m3,即每km2的占有水资源量仅为蒸发量的0.05-0.03,其缺水和干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刘诚明.新疆地下水资源及保护.新疆水利,2004,(4))干旱区地均水资源量的低下是新疆土地沙化、自然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新疆90%以上的区域为渺无人烟的荒漠和高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