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于2012年9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批准,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成就,通过参观科普场馆、野外台站、进沙漠体验、专家报告、师生讨论、印发宣传册、板报展览、以及建立科普网站等多种形式传播荒漠环境与保护的科普知识。旨在帮助公众认知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环境危机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成果,让公众认识到荒漠化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启发他们的科学萌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 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虚拟水的概念是由Tony Alla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如生产1kg粮食需要0.1~0.2万kg水,生产1kg的奶酪、牛肉、咖啡、茶叶则分别需要0.5~0.55万kg、0.16~1.96万kg、2.245万kg、1.6万kg水,生产重量为2g的32兆计算机芯片需要消耗32kg的水量。虚拟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它是包含在产品中以虚拟的形式体现出来,消费者从产品中看不见水的影子。因此虚拟水又叫“嵌入水”和“外来水”,后者是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使用了非本国的水的事实。
迄今为止,较为精确的虚拟水定义有两种:①从生产者的角度,定义为生产这种产品的真实用水量,它取决于生产地的生产状况(包括时间和地点)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干旱地区生产1kg粮食要比湿润地区用水量多2~3倍。②从使用者角度定义,一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是在使用地生产该产品的需水量。该定义对于平衡缺水地区水资源赤字时(如采用进口代替生产一种水密集产品时给地区节约了多少水量)特别有用。使用第二种定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进口国(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不能生产某种产品,可采用营养物质与之等价的产品代替计算。
如果一个国家以虚拟水出口水密集型产品给其他国家,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水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一些国家向另外一些国家提供用水需求。对于水资源稀缺的国家可以通过进口水密集型产品而不是在国内生产来获得水安全,而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生产出口水密集型产品来获得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