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于2012年9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批准,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成就,通过参观科普场馆、野外台站、进沙漠体验、专家报告、师生讨论、印发宣传册、板报展览、以及建立科普网站等多种形式传播荒漠环境与保护的科普知识。旨在帮助公众认知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环境危机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成果,让公众认识到荒漠化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启发他们的科学萌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 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新疆的水资源无论是地表水资源还是地下水资源,从终极的角度来看均为外源大气水分以降水和/或非降水(如雾的凝结等)形式的输入。若将新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则进入新疆的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天然降水水资源+非降水性水资源(大气凝结水)和国外流入水资源量,其中前者占主要部分。因此,新疆水资源的形成与区域天然降水的形成关系密切,而天然降水又处决于空中水汽的来源与数量。
水汽来源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意味着远离水汽来源,来自海洋的大气水分,在长途输送过程中,水分本来已逐渐丧失,到达新疆上空时又被高山重重阻挡,不但造成降水量在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也造成地区之间的差异。新疆上空的水汽输送量既受水汽来源的制约,又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主要影响我国中部、东部天气,几经凝结降落,到达新疆上空时,已所剩无几。只有当有较强东风气流时,才可以进人南疆塔里木盆地,造成南疆降水天气。南亚印度洋水汽含量丰富的西南季风,因气流输送高度较低,又受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山系等高大山体阻隔,只有一部分水汽可进人新疆南部,成为该区域较大降水水汽的重要来源,但对新疆中、北部地区难以产生大的天气影响。由于新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处于盛行西风带内,从大西洋到新疆虽然相距遥远,但对流层上部的西风气流是终年畅通的,因此水汽来源主要是依靠纬向西风环流带来的大西洋气流,其次是北冰洋气流,西方气流的水分含量是北方气流的3—4倍。
据分析,西来气流形成的天气系统东移新疆有两种:①在纬向环流形势下,以移动性槽脊东移,经地中海、黑海、里海和中亚地区进人新疆;②欧洲地面为一高压脊或阻塞高压,大槽在乌拉尔山一带,中亚到新疆为一支平直的偏西气流,水汽由黑海一带东移,经中亚进人新疆。西风带来的水汽通常称为西方路径。
来自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干冷气流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经乌拉尔山南部进人新疆,常以大风降温为主,有时也有中量降水,入侵新疆的冷空气以此路径最多见,通常称为西北路径。
另外,由偏东低空急流造成的南疆降水天气,是由北冰洋北支冷空气东移到蒙古国受阻后受蒙古高压阻挡,南下河西走廊,通过天山东部的缺口进入南疆,此路冷空气若与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西来气流交汇,往往形成南疆的降水天气。
对新疆的水汽来源虽有不同说法,但新疆的降水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这一客观事实,表明水汽主要来自西方的论断是比较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