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于2012年9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批准,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成就,通过参观科普场馆、野外台站、进沙漠体验、专家报告、师生讨论、印发宣传册、板报展览、以及建立科普网站等多种形式传播荒漠环境与保护的科普知识。旨在帮助公众认知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环境危机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成果,让公众认识到荒漠化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启发他们的科学萌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 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沙蟒
蛇的数量和种类较蜥蜴少,体形亦较小,但也有体形较大的蛇类,在非洲曾有吞食小羚羊的记录,澳洲的一些种类能吞食袋鼠和沙袋鼠,它在沙漠中以食草动物为食饵。爬行类的数量完全受制于食物,一些类群以昆虫为食,另一些类群即以种子为食的啮齿类动物作为食源。研究者发现加利福尼亚州圣华谷地的大更格卢鼠,在洞穴里有大量贮藏窖。曾在4平方米的面积内共找到875个临时性窖藏,他用红药水作了标记,这些种子后来又在主仓内找到。哈得逊•雷诺在南亚利桑那州,发现墨里安更格卢鼠把作了标志的种子,从取食处运到15米以外的窖中储藏,后来又发现其中大部分被挖出转移。而遗留在这些窖中的种子在大雨之后长出成丛的小苗。从而表明采食过程对干旱区植物种子的传播,起某种程度的运载作用。在准噶尔盆地中部的玛纳斯湖湖盆周围,在沙表板结的固定沙丘,很难发现梭梭的幼苗,只有在鼠穴周围的松土才找到。有关现象表明,干旱区的动物对植物群来说,不完全是单纯的采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