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于2012年9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批准,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成就,通过参观科普场馆、野外台站、进沙漠体验、专家报告、师生讨论、印发宣传册、板报展览、以及建立科普网站等多种形式传播荒漠环境与保护的科普知识。旨在帮助公众认知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环境危机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成果,让公众认识到荒漠化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启发他们的科学萌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 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66中学科普报告会场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座
有奖抢答,踊跃发言
王雪芹老师听取回答
一起看展板
对荒漠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014年9月23-26日,“保护荒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科普专项组一行5人先后来到乌鲁木齐市第15中、66中、58中和67中学,与新疆内初班的师生们共同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项目。项目组给师生们带去了荒漠化防治的主题报告、系列展板和系列科普宣传册。这4所中学内初班的同学主要来自吐鲁番、喀什和农三师,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孩子,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边远的、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王雪芹和徐峰两位博士用极为通俗语言和大量的图画版面主讲了“荒漠化及防治”和“雪豹探秘——保护荒漠动物从雪豹开始”。报告中,一张张淳朴的脸庞、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紧紧盯着大屏幕,互动环节气氛更是紧张而热烈,同学们踊跃发言。当问到“什么是荒漠化?谈谈你家乡的荒漠化及采取的措施”时,同学们根据报告内容、又结合亲生体会,作了简单明了的回答。来自兵团农三师的塔叶尔同学说:“家乡人挖树盖房;为了挣钱,砍伐植被种植农作物;大量喷施农药,破坏了土壤”。来自巴楚的艾森特同学答道:“我们村种植了沙枣树,既能治沙,又能收获果子” ……当问到“你的家乡有什么野生动物,怎样保护野生动物”时,来自莎车县的初一年级维吾尔族迪力夏提同学操着还不熟练的汉语回答到“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家乡的野生动物”……他的回答逗乐了全场的师生。
当项目组的老师支起展板后,立即引来了学生们的围观,大家被“浩瀚荒漠、荒漠生灵、大漠壮举、新疆水资源”主题的十余块展板所吸引,版面图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在场的学生有指着图片叫身边同学一起看的、也有大声朗读的、还有讨论的……项目组还给班主任留下了系列宣传册,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
此次科普专项组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和4所中学联合举办的“爱祖国、爱家乡”科普进校园的活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听报告的学生总人数达2800余名。乌市66中学校长助理罗红梅说:“对于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内初班学校,像这样送科普进校园的活动还是头一次,内初班就是培养政治合格、学习过硬、民汉兼通的人才,要把科学思想早早播种到各民族学生的心田”。58中德育处于秀玲主任总结到:“通过这次讲座看出,同学们的汉语言还没有完全过关,知识面还不够宽。并鼓励大家不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主动学习课堂外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将来才能用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建设新疆更美好的家园”!